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内容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时间:2023-07-08 点击:

  核心提示: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和谐的亲子关系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一板块】开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以及广大网友们,大家好!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孩子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没有生命力,那就是不合格的。”塑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需要同步协调、及时沟通。滨海县教育局、滨海县广播电视台今天联合推出的第17期《家校共育大讲堂》栏目,由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承办。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下午好今天《家校共育大讲堂》栏目走进我们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我先介绍一下参加本期话题讨论的嘉宾:盐城市心理健康服务协会理事长——蒋洁老师。

 

蒋老师】: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本期节目,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欢迎你们!

【第板块】揭示话题,导入问题

【主持人】:蒋老师好,当下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我看来,心理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他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就会塑造不同的孩子。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有时不知如何应对,非常需要一些具体的指导。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主持人】:这几年,缘于一点“小事”自杀的青少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过得不开心,以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我自己作为班主任,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上周有家长说学生早恋了,妈妈教育他们两个要以学习为重,不要早恋。他就要挟说,如果让他们两个分开,那他就去跳楼。孩子的这些问题跟心理健康有无直接关系呢?

蒋老师】:任何行为都有其心理动因,自杀行为或自杀念头都是心理不健康或不懂心理健康的果。无论刚才播放视频中说的成都的案例,还是近年来我们本地发生的身边的自杀案例,都非常令人痛心,这警醒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孩子为什么要自杀?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被过度关注,高压力,高要求,高标准。2、长期被忽略,缺爱,缺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没有存在感。3、看不到希望,没有目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4、无处渲泄,没有心灵的港湾,缺少科学有效的引导,不懂得自我调节。我们弄清自杀的心理动因之后,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防范问题的方法。方法就是,1、给孩子心灵松绑,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家长的任务就是陪伴、鼓励、支持,尽量做到不越界。2、营造家庭爱的氛围。母亲要更多地给孩子以温暖、以爱,爱要满足孩子的渴望,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亲要通过陪伴、示范和认同,让孩子有方向、有目标、有力量;父母的爱要爱在点子上,孩子如果要喝水,你不能叫他吃大鱼大肉,孩子明明喜欢足球运动,你不要逼着他学钢琴。3、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制定可执行可操作的计划。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关心孩子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多表扬多激励,扬长避短,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兴趣,激发孩子内生动力。4、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心灵港湾,父母成为孩子可倾诉的知心朋友,老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向导。

 

【主持人】:孩子的生命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100%。如果因为我们教育方式的错误,致使孩子出现自杀和轻生的念头,那是不可原谅的。我们的父母需要好好学习育儿知识,只有用科学的理念来育儿,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

蒋老师】:这则视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就是这样做的!从刚刚的视频中,我有这么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1、学习不是人生的目的,“玩”也是学习重要的方式。孩子放假去玩一玩,放松放松、劳逸结合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够使孩子再投入学习时更加专注。而且“玩”本身也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式,孩子不去与同伴玩,怎么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么才能学会人际沟通?2、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习成绩的好差由其自己负责。父母越是干预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越差,越有厌学情绪。只有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他们才会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可以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把学习、玩、休息的时间都合理地安排进去,其他的细节不必过多地过问。3、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孩子。母亲对孩子的焦虑往往是自身能力和情绪的投射,这种焦虑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会拖累孩子的能量。视频中的这位母亲还盲目地把女儿的行为与小雷进行比较,这也是非常不恰当的,这种比较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降低孩子的动力。4、爱惜孩子的生命,不要用伤害性语言刺激孩子。孩子说“我还不如去死呢!”妈妈随嘴一句“去死看看”,这句话把所有的“爱”都转化为“恨”,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累赘,这很容易做出极端行为。5、父母要多学一点沟通技巧,平等地与对待孩子。要放下身段,善倾听、常共情、巧鼓励,切忌高高在上的说教和评判,不带情绪的描述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说出孩子行为带来的真实感受和我们的需求,先跟后带,一步一步地引领孩子朝向梦想的方向前进。

 

【第板块】亲子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主持人】:下面我们再看两个视频,通过视频反应的问题,我想请家长聊聊你们的感受。下面看第一个视频。

 

【主持人】:请大家聊聊看完这两个视频后的感受。

【家长】:看完这两个视频我感觉百感交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总是过分地关注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这让我感觉非常自责,在以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会多加注意。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自伤呢?我所带领的班集体曾经也出现过一俩个这样的学生,视频里的这个学生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近些年做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接触到的离异啊、留守啊,这样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还挺多的,我想问问蒋老师,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如何做呢?

 

蒋老师1、亲情补缺。在家庭养育中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不能相互替代。父亲是影响孩子价值感的,母亲是影响孩子的归属感的,而价值感又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探索力、创造力、抗挫力,最终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事业;归属感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最终影响的是人际关系、合作能力、奉献精神、还影响一个人脾气,所以在教育上父母应当有合理分工的。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把孩子过早地扔给爷爷奶奶带。0-3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为关键期,至7岁一个人的个性大体定型。如果7岁之前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很好滋养,所受到的伤害会进入潜意识。心理学上有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童年爱的缺失会给后来的人生带来很多的麻烦。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父爱或母爱缺失的情况,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价值感的要补刚性的力量,父亲要更多地担负养育的责任,没有父亲的需要找一个果断坚强肯担当的男人作为重要他人(干爹、男性陪伴师);缺归属感的要补柔性的力量,母亲要更多是承担养育责任,没有母亲的需要找一个温柔体贴明事理的女人作为重要他人(干妈、女性陪伴师)。2、避免误区。单亲家庭教育注意事项:必须共同抚育,不可逞能,不可阻止另一方探视的权利,更不可以更改姓氏,而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父亲或母亲接触,增加陪伴,建立连接;不可情感投射,不能把对另一方的气撒在孩子身上,不要指桑骂槐;努力地认同另一半,给孩子资源,给自己疗伤;努力为孩子寻找重要他人。3、明确界限。针对视频中的案例,还有几点建议:A、母亲尽量不要做全职妈妈。小文的妈妈之前是位全职妈妈。我建议孩子在7岁之前做全职妈妈问题不大,但是7岁之后,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心理压力会非常巨大,常常会有被控制被束缚的感觉,到青春期这种被控制被束缚的作用力会成倍暴发。B、不要把自己努力都说成是为了孩子。这样孩子会有负罪感。C、离异家庭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要鼓励孩子与另一方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妈妈的不安全感,不但会失去丈夫,还可能失去儿子。

【主持人】:我是觉得,每个人一生,不同的经历有着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心去接纳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被看见的机会,哪怕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家庭,每个家庭都发生着各种琐碎的事情,在家庭中是渴望被尊重、理解和接纳的。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视频。

 

【主持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大的时候,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问题,我们也是在问题中走过来的,刚这个家庭,能感受到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断的,如何才能帮助这样的家庭呢?

蒋老师:视频中的父亲体现出过高的期待,这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位父亲本身就是个学霸,希望自己的孩子与自己一样优秀;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自己没有实现学霸的梦想而希望孩子替代自己来实现学霸的梦想,其实无论哪一种,对孩子的不满意其底层逻辑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不满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时时处处以“第一”以“最优最好”去要求,往往适得其反,这会给人无形的压力。视频中的父亲把自己的女儿与人家小强相比,这只会降低孩子的自信,而不会提升孩子的能量。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的孩子时不时地将自己的母亲与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与英国首相撒切尔相比,将自己的父亲与任正非、马化腾相比,与收入、地位比你高的人相比,你会是什么感觉,可能激发你的动力吗?

 

 

所以家长,还是要多学一点家庭教育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规律,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对孩子高目标高要求并不错,但是目标要切合实际,更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当成孩子的目标。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分数不过是内在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外在表现,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有个自我历练自我成长的过程,哪怕有些时候孩子真的考差了,遭遇了失败,转个念想一想,其实这些都是人生宝贵财富。

蒋老师】:针对这两个视频呢,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下沟通过程中的漏斗现象

 

【主持人】:通过漏斗现象,可见我们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真的存在很多的问题。

蒋老师】:的确,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谈谈如何进行亲自沟通。首先,一定要善于倾听。首先,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天,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主持人问:你长大后想要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做飞机驾驶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请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好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然而,主持人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主持人被这孩子的悲伤之情深深打动。于是接着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孩子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感情: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主持人】:通过这个故事,我理解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倾听,不能听一半曲解别人的意思,从而产生误解。

蒋老师】: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好的倾听习惯不充分倾听,评价性倾听,选择性倾听。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一定要放低姿态,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

 

蒋老师】: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第二个沟通技巧:常共情。共情是指一边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边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然后跳出来以语言准确地表达对孩子内心体验的理解。

 

蒋老师】:在说到共情之前,大家跟我看两幅图片。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幅图片。主持人,看到这副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主持人】:我看到了六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错误的。

蒋老师】:的确,我也看到了一道是错误的。可是,主持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思维里面看到的不是五道正确的呢?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到孩子究竟想让我们看见什么,我们也得反思,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孩子想让我们看见的。这才是根本。接下来我们继续看下一幅图。

 

蒋老师】:主持人,我再问您一个问题,在这幅图中,您能看见什么?

【主持人】:我看到了三只小动物,狐狸,兔子,还有...

蒋老师】:我好像听见了下面有不同的声音,这位家长,您看到了什么?

【家长】:我看到的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他们三个人共同构成了三幅不一样的画面。

 

蒋老师】:是的,相信也有不少家长观察出来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共情能力不同,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也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善于共情,尽力让孩子感觉到我们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

【主持人】:的确,针对亲自沟通,蒋老师还有什么建议吗?

蒋老师】:接下来,蒋老师还有三点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蒋老师】:针对表扬,我还有几点与大家进行分享。肯定包含:表扬、鼓励和赞美。表扬和赞美多了产生易膨胀虚荣。

    ★重复其说话中重要字       ★肯定其情绪

    ★具体描述被肯定行为       ★肯定其行为背后动机

如:▌ 你很努力啊(表扬努力)

    ▌ 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表扬坚毅)

    ▌ 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表扬态度)

    ▌  你在__上进步了很多(表扬细节)

    ▌ 这个方法真有新意(表扬创意)

    ▌ 你和小伙伴们合作得真棒(表扬合作精神)

    ▌ 这件事情你负责得很好(表扬领导力)

    ▌  你一点都不怕困难,太难得了(表扬勇气)

 

【第板块】结束

【主持人】:感谢您的分享。我们已经明白了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庭,确实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家长的样子!点燃孩子的生命的火花,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健康成长,我相信各位家长把这些方法用起来,定能培育出智慧的,有爱的,幸福的孩子来。各位家长,成功不一定幸福,但是幸福本身就是成功的。看见孩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本期“家校共育大讲堂”到这就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滨海县教育局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本类固顶
  • 母亲网(www.zgmq.com.cn) © 2014-202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4052590号
  • Email:985677207@qq.com 站长QQ:985677207